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在我们沉迷于所谓的“制造业大国”、认为欧美日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的当下,真实情况却是我们自己的“技术空心化”。我国数控切割机制造业表面繁荣的背后,是一幅西方跨国公司巨头在我国诸多产业已经完成殖民化与产业控制的现实图像。目前我国“高端数控切割机制造业”身上背负着三座必须搬开的大山。
现代工业文明,无论怎样划分发展阶段,其硬件支撑体系,始终是以装备制造为核心的,其根本在于“制器之器”。有无自主实现与发展“制器之器”的能力,是国家强与弱、先进与落后的分水岭。换用我们当下的话语体系,就是能否实现“自主的高端装备制造”,是我们实现真实的强国富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所绕不开的必由之路!
然而,当我们面对“高端装备制造”这一现代工业文明的顶层问题时,对国内目前几个流行的概念,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加以重新思考和诠释;只有还原事物真实的一面,才能有助于我们布局谋篇、做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这篇大文章。
其一,“国产化率”。这是我国产业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用以评价技术进步的一个很有争议的概念。直到目前,国内还有很多企业在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这个概念来宣传自己。例如,对于我国汽车工业,自中外合作、合资成为发展主流模式以来,在媒体报道时经常提及国产化率达到了多高百分比,用以说明取得了巨大进步。这里,我们有必要问一问:“国产化率”具体含义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国产”是在什么层面上的“国产”,哪些部分是国产的,哪些部分是非国产的,各占什么权重?是量的概念上的国产化率,还是质的概念上的国产化率?如果关键的“大脑”和“心脏”依靠外资和进口,关键的东西不能掌握、不能自主、不能自己做,我们自己只能做些非关键的“皮毛”配套,那么,即使国产化率再高又有多大意义呢!因此,“国产化率”是一个很容易掩盖技术进步本质的概念。在我们面对“高端装备制造”这一问题时,有必要重新认识“国产化率”这个概念,在将来的话语体系中澄清这个概念,使我们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其二,“集成创新”。这是我国科技和产业界最近十多年来,逐渐流行的一个新词,用以说明我们有一种能力,叫做“集成”各种要素后实现“创新”的能力。对于这个概念,不能轻率地加以使用,而应慎重分析其内容:对于一项“集成创新”,一定要把其“集成”的各个部分分解开来,仔细看看“集成”了些什么,集成对象来自哪里,集成的关键部件与核心元器件来自哪里,“创新”在哪里。“集成创新”很容易沦为一个空洞的说辞。例如,对于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的半导体与微电子产业,其范围不仅包括属于高端装备的关键工作母机,还包括由工作母机生产制造出的各种基础元器件。若我们的产业及科技界选择“集成创新”来发展半导体产业,从简单的电阻、电容到各种复杂的芯片,以及复杂精密的工作母机,都需要依赖进口,那我们的“集成创新”还有多大价值呢!目前的情况是,连最基本的高品质电阻、电容等基础元器件都严重依赖进口。如果我们不能沿着产业链向上发展,不下决心自主发展“制器之器”的能力,我们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不是立足于“自力更生”,而是依赖“外援”而非“内援”去做“集成创新”,则“集成创新”可以休矣!我们的“振兴高端装备制造业”就会成为一句实实在在的空话。从现代工业体系的结构和发展进化过程来看,谁先“做”并不是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是我们也要有能力去“做”,而且能“做好”。在我们面对“高端装备制造”这一问题时,没有理由不审慎使用“集成创新”这个概念,以免自欺欺人。
其三,“自主品牌”。我国产业界最近二十多年来,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迅速觉醒,认识到“品牌”的价值,知名企业无不着力打造“自主品牌”形象。从根本上讲,“自主品牌”是指由企业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然而,现实中我们却屡屡发现有很多知名公司的“自主品牌”,实际上并不能“自主”。有些企业用不靠谱的“国产化率”和虚假的“集成创新”,花大力气宣传塑造企业“自主品牌”形象,用以赢得公众认同、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让“自主品牌”成为一块遮羞布!在我们面对“高端装备制造”这一问题时,“自主品牌”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不能“自主”的“高端装备”及其“制造”,其“品牌”价值无疑会大打折扣。高端装备制造业应该追求真实“自主”的“品牌”效应,发展和进化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于国家和民众。
回顾历史才能认清现实,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能也不应被忘记。我们的先人曾在屈辱中探索自强之路,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制器之器”的关隘。现在,当我们面对同样的命题,在思考“高端装备制造”的时候,没有理由不拷问一下自己:高端装备制造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实现高端装备制造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国家该做什么?企业该做什么?
纵观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史,一个国家要发展,自主实现与发展“制器之器”的能力是首要和必要条件,而这种能力是买不来的,是内功,只能依靠自己培养和内生。用内行话来讲,就是一定要培养起我们自己的“技术力”,建立起具有自我升级与进化功能的完整的基干产业体系,彻底解决“制器之器”能力的问题,才能脱离“全球化”产业食物链的底端,摆脱依附型国家(依靠劳动力和资源生存发展)的命运,成为自主型国家(依靠技术力和资本生存发展)。在我们选择改革开放与世界“接轨”、“引进外资”解决了若干领域“有和无”的问题之后,在我们打开国门、“嫁接和移植”了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装备和生产线之后,接下来的文章怎么做,才是关键中的关键。这里,有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买办化”路线,继续不断进口技术与装备,耗费劳动力和资源,生产商品销往世界,形成一段历史时期内社会表面繁荣的假象,沦落为“劳动力和资源”输出型的依附型国家,埋下迟滞、崩溃甚至是灭亡的种子;一条是“自主式”路线,“产学研官”四方密切配合、有计划地彻底消化吸收进口技术、推陈出新进行产业技术赶超,通过自主创新,在一段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由蛹化蝶”,把“外生技术力”转化为“内生技术力”,培养起靠得住的“内在技术力”,成长为“技术力和资本”输出型的自主型国家,打下国家与民族发展和富强的真实可靠的基础。